
加拿大食品零售業競爭激烈,經過一連串并購與擴充,多家大型連鎖業者短兵相接,大打低價促銷的肉搏戰,消費者樂得享受廉價食品。但也有產業觀察家擔心,市場重新整并與洗牌后,消費者的選擇更少,恐沖擊服務水平。
雨果網從《加拿大華人網》4月7日的報道中獲悉,食品零售在北美并非新興產業,但去年加拿大業者歷經一連串大型并購與及新競爭出現,例如Loblaw以124億元并購Shoppers Drug Mart,讓集團在全國各地擁有2300個食品零售賣場及1800個藥局,用以陳列該集團的產品線。
Sobeys集團也以58億元買下加拿大喜互惠超市(Safeway),并立即要求供應商回溯減價,讓業者怨聲載道。
經過一番整并,加拿大食品零售業大者愈大,在競爭下短期內或許價格會降低,但有專家擔心品質與服務變差,消費者的選擇也變少。
因應美國零售巨擘Target進軍加國市場,加拿大沃爾瑪(Walmart)也加大擴充力度,在多數賣場增辟生鮮食品部門。隨著競爭日益白熱化,為爭奪市場,業者也大打低價促銷策略,某些地區一公斤香蕉的售價比巧克力條還低。
對消費者而言,能用更低價格買到民生必需品原本是件好事,不過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零售學院主任墨菲(Kyle Murray)卻表示,激烈競爭在短期內可能讓價格變低,但也可能讓商家采取一些過去從未采行的策略。
例如為了壓低售價,業者會要求提升效率,但未必是提高商品或服務品質。因此現烤面包部門與現切肉舖可能被裁撤,因為集中包裝,再配送到賣場的成本較低;或是原本使用蔗糖的食品,為了省錢,改用玉米糖漿(corn syrup)。
此外,零售商也可能舍棄本地供應商,改由國際大型供應鏈取貨,這些業者雖然在價格方面有競爭力,但不見得是采用環保方式供應產品。
對小型食品零售商而言,盡管在價格上無法與大型連鎖業者競爭,但“差異化”卻是出奇致勝的生存關鍵。
加拿大獨立食品商戶聯盟(CFIG)主席巴洛(Tom Barlow)表示,小型零售業者是加國食品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因為他們提供更多選項及更好的客戶服務,且競爭激烈下,價格仍維持在低點。
由于大型零售通路商掌握議價能力,許多小型業者與供應商希望聯邦政府能訂出新“行規”(code of conduct),以免國內一些大型通路商藉斷貨要脅他們降價。但有些大型通路商反對這種做法,認為沒有必要,他們宣稱給供應商的條件相當公平,“極富競爭力”。
雨果網了解到,目前加拿大零售業的競爭程度比人們預期的激烈。過去,Loblaw、Sobeys 和Metro等本土零售業利潤豐厚,現在一去不復返,未來日子更艱難。未來2年Loblaw、Sobeys和Metro等加拿大本土零售商的銷售的邊際利潤(銷售額減除經營成本)很可能會在現有基礎上下滑100個基本點,即1%。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零售店推出各種打折物品或優惠價,“價格戰”硝煙彌漫,每一個零售商都在“流血”,Walmart等打入加拿大市場的美國零售商也不例外。(編輯:何志勇)
歡迎關注外貿行業第一微信號【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