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呼萬喚的2020 Prime Day,終于落下帷幕,戰況一如既往的兩極分化,有人爆單有人爆肝。但無論是爆單還是爆肝,中國賣家從來不介意多幾條賺錢渠道,近段時間又不少亞馬遜賣家將目光瞄向了獨立站。
成熟的亞馬遜賣家,自帶供應鏈資源和運營人才,這在其拓展獨立站渠道過程中,是別人難以匹敵的絕對優勢。但又因為平臺與獨立站之間存在的運營邏輯差異,可能亞馬遜賣家在轉型過程中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那亞馬遜賣家如何少走彎路,快速在獨立站領域上手、起量?本文將從流量運營、供應鏈模式、團隊布局等多方面,給予賣家建議。
重視供應鏈穩定
轉型獨立站,賣家首先要關注的就是供應鏈的問題,這點對于想在獨立站領域做大的賣家來說,需要尤為注意。
關注供應鏈,分為兩個大點:一方面是尋找優質的產品,一方面則是尋找穩定的供應鏈資源。尤其是后者,如果賣家處于剛開始起步階段,出貨量較少,可能供應鏈的穩定與否還無關痛癢。甚至有一些獨立站賣家,會采用無貨源的模式,即在沒有囤貨的情況下,已經大量的上傳產品到獨立站網站。但如果賣家后期貨量起來,供應鏈的貨源不穩定,或者是突然供應跟不上了,那對賣家來說就非常致命的。
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亞馬遜大賣,在玩獨立站站群模式前,肯定已經把各條供應鏈資源都全都打通了。甚至一些賣家會直接入股其供應商廠家,或者是購買一些比較先進的生產設備,給到廠家讓其提高生產效率,畢竟投錢和沒投錢,廠家的態度都不一樣。
如果轉型賣家供應鏈等各方面的資源能夠跟的上,加之其本身學習能力強,團隊的綜合素質高,包括供應鏈等各方面的資源能夠跟的上,通常來說,轉型獨立站后也容易很快的起量、發展。
團隊合理布局
對于轉型獨立站的賣家而言即便其原有的運營團隊是比較成熟的。但因為獨立站和平臺的運營邏輯的差異,也決定賣家在轉型后團隊的部署,必須要有所調整。
如果團隊的架構完全按照在亞馬遜平臺那套,可能到獨立站領域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
舉例來講,亞馬遜賣家的團隊,其實是以亞馬遜運營人員,圍繞著亞馬遜平臺的規則去進行操作的。可能一個運營人員就能負責一個亞馬遜店鋪,因為亞馬遜平臺自帶流量,所以運營人員可能只需要把listing優化好,把review評分做好,店鋪的整體排名就可以起來,不用過多的去考慮站外引流這樣的操作。
但獨立站這塊的運營,單是引流的環節,就涵蓋多個工種,比如Facebook廣告投放、紅人營銷、EDM。要考慮多種渠道的、方式的引流,而這些不同的引流方式配備的人員也是不同的,所以獨立站的運營分工更加細分。對團隊的要求也會更高。團隊的框架結構也會和亞馬遜有很大的不同。
尋找專業的支付合作伙伴
再從支付角度來看,賣家面對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收款的成功率。可能你辛辛苦苦花大價錢,投廣告引來的流量,最后就因為支付環節的問題,沒有形成最終的轉化,如此就會浪費掉很多的流量成本。
造成這樣的原因,一方面是支付公司的問題,比如說支付公司的牌照問題,造成的支付通過率比較低;另一方面,賣家或產品售假、貨不對板被投訴,也會導致回款難。
所以,要解決回款問題,可以找一些支付通過率比較高的支付合作伙伴去做這個事情。當然,賣家在銷售層面,也要避免出現違規情況。
提升運營轉化率
從整個網站運營的大邏輯層面來看,無論是亞馬遜還是獨立站,最終都是會回歸到產品本身,比如說同樣都重視供應鏈的穩定,比如說同樣都注重CIM客戶關系管理的維護。兩者的根本運營區別,還是在于引流和轉化率上的差異。而這些問題其實又可以細分很多。
比如上傳產品的問題,其實很多賣家在通過Shopify搭建獨立站網站的時候,并沒有建站的基礎,所以在上傳產品時,往往會忽略產品圖片大小的問題。如果圖片太大,會導致整個網站打快速度變慢,如果圖片太小不清晰,則會影響網站整體的視覺效果,同樣也會影響網站的轉化率。
又比如說,亞馬遜的產品圖片都是白底圖,但是獨立站的圖片限制就不會那么多,除了櫥窗展示的圖片用白底圖,其他賣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設計自己風格的圖片,所以在產品詳情頁,獨立站賣家可以通過圖片優化更多的內容,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但也需要注重各種圖片拼接后,網站呈現出來的整體視覺效果,這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網站的轉化率。
實際上,圖片設計層面是有很深的門道,比如我們從視覺上來看,單個的一張圖看起來很好看,但它和其他的圖片拼湊起來后,整個網站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并都不一定好看。
很多賣家,在網站設計層面就缺少一種大局觀,單張圖片看起來都不錯,但是拼湊起來就不好看。所以,對于沒有經驗的賣家來說,前期還是要在網站的設計層面投入一些資金進去,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好細節的處理。又或者,前期可以去參考一些大品牌、行業頭部的網站風格、圖片風格,參考的核心關鍵就在于網站整體風格的統一。比如我們可以參考Anker的官網,其網站的每一張圖片的風格都是統一的,在這種統一的風格、色調下,網站整體呈現出來的效果才會看著比較上檔次。
降低棄購率
上述所講到的,無論是支付的問題還是運營的差異,都是關于轉化率的提升。而對于轉型獨立站的賣家而言,棄購率的問題也需要格外重視。
比如說,一款產品,有100個人瀏覽,30個人進行加購,但最終成交數為零單,這30個人就是棄購。
如果賣家沒有針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那可能這些辛辛苦苦投廣告引來的流量就全部都流失了。且其自己也產生“獨立站不好做”的念頭,對獨立站這種模式本身產生懷疑。但其實棄購,也是獨立站比較常見的一種狀態,而影響棄購率的因素也有很多。
比如說,你的產品是不是free shipping?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話,覺得產品的價格合適,就下單了,但到了結算頁面的時候,發現最終的成交價格要在產品原有價格的基礎上,再加稅費、運費,超出了他的預期價格,就引起了棄購;
又或者是,獨立站賣家的所提供的支付方式比較單一,消費者在付款時,發現自己沒有開通相對應的付款渠道,無法完成結算,這也會影響棄購。
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賣家的網站沒有安全證書,或者是安全證書過期的話,消費者購買頁面的瀏覽器上會用紅色的字提醒——“該網站不安全”,在此情況之下,即便你的產品、價格足夠有吸引力,但還是會引起賣家的棄購,因為國外消費者特別看重網站的安全證書,會擔心你的網站是釣魚網站。所以,提醒獨立站賣家,網站一定要加上安全證書,或者是經過諾頓病毒測試,以增加網站的信任背書,降低棄購率。
除此之外,還存在買家故意為之的棄購。
比如一些國家的消費者,在你的網站下單付款,等收到貨后會聲稱產品貨不對板,或者借口產品質量不過關,去申訴退款。比如通過PayPal這樣的渠道就去操作,拒絕付款。如果是刷信用卡下單,買家也會直接投訴到銀行那邊,聲稱信用卡被盜刷,然后錢就會返給他們,賣家錢貨兩失。這種案例在獨立站領域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在一些購買力不強的小國家更是高發區。
針對這種情況,現在主流的做法,賣家可以和一些專業的支付公司合作,通過其專門的大數據檢測,篩選出來有拒付前科的買家,如果買家拒付率較高,就可以在前期直接幫賣家將其隔斷,以此降低棄購率。
(來源:星河造夢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