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孵化營的同學們上課時,我一直開玩笑說我是最好的客服。
為什么呢?
因為每天我會固定的拿出時間來解答三個微信加一個QQ上的各種詢問,粗略的評估一下,一天下來,至少要和50+賣家聊到運營中的各種問題,林林總總的,既幫助大家解答了問題,也彌補了作為單一賣家不可能經歷和遭遇所有問題的局限性。
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我正好培養了自己對運營的體感。
是的,“體感”這個詞是我特別在意的。
要想做好一件事,不舍得彎腰,不舍得弄臟手,是做不好的。
在接觸的諸多賣家中,我觀察到一個典型的現象,“七分在選品,三分靠運營”幾乎在每個賺錢的賣家身上都得到驗證。當然,在很多失敗的賣家身上,也得到了很多反向的驗證。
選品重要,幾乎所有賣家都知道,但不是每個賣家都能夠精準把握。我在選品課上舉例很多賣家遭遇的選品的坑,課間休息交流時,有學員感慨,自己做了一年多,講到的選品的坑幾乎全中了。
查理芒格曾說過一句話,大概是,要想過上幸福的人生,要先知道什么是不幸福的,繞開那些不幸福的就是了。選品也是如此。
那選品中的坑有哪些呢?
我的總結大概有以下這些:
1. 盲目跟風,選平臺熱賣品:比如藍牙耳機,移動電源這些,不是不可以做,但對于新賣家小賣家來說,競爭激勵壓力大,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2. 偷懶圖輕松,代銷網站一鍵上架:這種情況在內地的FBM無貨源鋪貨模式中非常多,很忙很累難賺錢;
3. 缺少市場分析和競品調研的“僅憑個人偏好”,且固執己見:由于中西偏好差異,審美差異,文化壁壘,應用場景差異等都是不可逾越之鴻溝,往往容易導致選品失敗;
4. 盲目追求高質量:雖然亞馬遜客戶對產品品質要求相對較高,但賣家如果一味的追求高質量,就意味著高成本,而高成本意味著必須高售價,高售價意味著沒優勢和沒銷量;
5. 盲目追求差異化:容易導致運營周期長,風險加大,比如功能有區別帶來成本增加,獨家私模導致成本高、進展慢、品質不穩,數量差異化,造成成本更高,搭配差異化和包裝差異化同樣會導致成本更高等等;
6. 盲目追求市場大:大爆款往往被大賣把持,黑白通吃,競爭激烈,對新賣家小賣家來說,未必能夠有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比如電子類的“吉祥三寶”;
7. 盲目追求偏冷門,競爭小:有賣家因為懼怕競爭而選擇太冷門的產品,沒有搜索結果,固然是沒有競爭了,但沒有搜索也意味著沒有市場;
8. 盲目追求新奇特:對于新奇特的產品,我的定義是看到后喜歡,但腦子里原本沒有概念,而亞馬遜的購物過程往往(甚至是只能)經由關鍵詞搜索而來,新奇特的產品因為不好界定關鍵詞,往往無法聚焦用戶,自然也無法打造出爆款;
9. 投機心理和僥幸心理下的侵權:打擦邊球,踏雷區,選仿牌和侵權產品,以及無知自信的達克效應造成的誤選侵權產品,關于侵權,我一直將其定義為賣家運營中應該遠離的紅線和雷區,不可觸碰。
與這些選品之坑對應的,我一直建議,選品應該分兩個步驟:第一步,培養出良好的底層思維,第二步,在底層思維的基礎上,總結出高效具體的選品方法。
關于選品的底層思維,我總結了三點:剛需制勝,田忌賽馬,遠離侵權。我在老魏讀書APP中的選品模塊做了非常詳細的視頻講解,在此就不做贅述。
在具體的選品方法上,我個人最推崇的是Best Sellers二階選品法和優質店鋪交叉復制法,這兩個選品方法的核心都是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選品。
通過這些具體的方法選出具體的產品,再用列清單比較的方式把選出來的產品套入到選品的底層思維中,選品的好壞優劣立現。
當然,談及選品,經常會被賣家問及“有多少個搜索結果的產品才算好產品”這樣的問題,但對于搜索結果的數量,我還真的不是特別在意,原因是亞馬遜所展示出來的搜索結果不精準,甚至可以說是偏差很大的,既然是一個偏差很大的數字,也就失去了參考的意義。
另一方面,我習慣于把大而空的抽象的數字轉變為具體的可執行可參考的語言,所以,相對于搜索結果數量的多少,我更喜歡直接的去評估Best Seller榜單一些特定排名的日銷量,如果我知道第一名日銷100單而第100名日銷3單,那我基本上就知道了打造這款產品的銷量天花板和競爭熱度。
(來源:跨境電商贏商薈)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