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或將成為見證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已有美國股市、巴西股市、加拿大股市、泰國股市、菲律賓股市、巴基斯坦股市、韓國股市、印尼股市、墨西哥股市、哥倫比亞股市、斯里蘭卡股市,11個國家股市12日因暴跌發生“熔斷”。國際股市暴跌。
隨著疫情全球蔓延的趨勢不斷加深,加上沙俄原油大戰,全球經濟全面下行,甚至出現了即將金融危機的聲音,在如此惡劣的經濟環境下,中國外貿人該如何獨善其身?
在海外疫情暴發之前,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在一季度走弱后會迅速走出V型反彈的路徑,然而,隨著海外疫情暴發,這種預期正發生改變。目前國外對于經濟增長的預期比國內更為悲觀。由于各國醫療條件、應對疫情的態度與方式各異,海外疫情的不確定性大幅增加,不少經濟體紛紛下調2020年經濟增長預期。錢教授猜測即使疫情在第二季度完全結束,世界經濟的復蘇可能既短暫又疲弱。沒有V型反轉。若如此,疫情帶來的外需不確定性將會對中國外貿企業形成二次沖擊。
鑒于目前疫情的發展情況,對陸續開工的外貿企業而言,物資供應能否滿足正常生產需求,產品能否準時向境外客戶交付,都是非常嚴峻的考驗。面對如今特殊的局面,外貿企業需要綜合考慮多種應對方案,并從不同角度研判相關方案的可行度和效果,權衡各方利弊,找到最優解,并預備合適的備選方案。
面對二次沖擊,中國外貿企業必須未雨綢繆,做好預案。企業應采取多方面的應對策略,將二次沖擊帶來的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01從生產的角度
外貿企業要盡量備足今后一段時間生產所需的上游半成品或原材料,謹防疫情全球暴發,造成供應鏈的中斷。外貿企業必須實時關注自己上游供應鏈國家的疫情進展情況。當前疫情下的全球產業鏈已經繃得很緊,而很多與中國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國家現在還沒有采取類似中國的遏制舉措。但隨著確診病例數不斷上升,韓國、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國開始出臺越來越嚴格的抗擊疫情管制政策,這也意味著短期對全球產業鏈的沖擊可能會越來越大。
02從需求的角度
外貿企業要重點做好主要出口國需求下降帶來的產成品出口減少以及庫存增加的風險準備。此時外貿企業可適當轉向國內市場。由于中國疫情控制較好,企業生產和居民需求恢復較快,內需大幅度上升,因此外貿企業將部分外需產品轉向國內市場,以內需對沖外需的下降,盡量降低外需大幅度下降給企業帶來的沖擊。
03從管理的角度
外貿企業應加強內部風險控制,優化制度體系,強化客戶資源的整合與管理,提升組織能力。做好與國外相關利益者及產業生態的溝通、理解和協商。對于大中型企業來說,都有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存在較為復雜的供應鏈管理問題。要加強和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溝通,協調生產,避免因信息不暢、交通阻斷、人員不足、原材料中斷等原因造成的供應鏈中斷。
04從產業鏈的角度
外貿企業應盡量加強全球生產及供應鏈的多國布局,對沖高度專業化分工帶來的單一國家供應鏈的生產風險。舉個例子,富士康在國內的生產由于疫情受到較大的影響,但由于印度的工廠滿負荷的生產,對蘋果產品的供應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國家層面也出臺了穩外貿政策:3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對穩外貿穩外資作出最新部署,推出六項“硬核”舉措:
對除“兩高一資”外所有未足額退稅的出口產品及時足額退稅。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外貿信貸投放,落實好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對受疫情影響大、前景好的中小微外貿企業可協商再延期。支持商業保險公司開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并降低費率。做好籌辦春季廣交會的準備工作,大力促進對外貿易合作。抓緊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使更多領域的外商投資能夠享受稅收等有關優惠政策。對近期出臺的減稅減費等助企紓困政策,要確保內外資企業同等享受。
商務部日前表示,疫情對外貿領域供應鏈的影響主要發生在生產配套層面,產品集成遇到暫時困難。這種影響是局部的,有限的,也是完全可控的。
相信疫情過后,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上表現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