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京東集團和谷歌宣布,谷歌將以每股20.29美元認購京東2710萬股新股,也就是說,谷歌將以5.5億美元現金投資京東,占京東1%的股權。同時,雙方將展開戰略合作,共同開發零售解決方案。
雙方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互補:1、海外流量 ;2、搜索關聯推薦技術 ;3、人工智能識別技術 ;4、無人駕駛技術,幫助京東提升營銷、供應鏈、倉儲物流競爭力。
谷歌的隱憂
2017年,全球數字廣告花費達到了2090億美元,最終超過了電視。對于這個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谷歌和Facebook,他們兩家拿到了2090億美元中的60%。但是,雙寡頭的地位并非牢不可破,另外一個崛起的第三方,是谷歌的心頭之患。
這個第三方就是亞馬遜。亞馬遜的主營業務是電商,卻在數字廣告收入排行榜上排名第五,eMarketer預測它在2020年就會上升到第三位,超過Oath和微軟,排到谷歌和Facebook之后。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搜索流量來自于移動設備,而移動設備的展示空間較小,購物廣告占據了屏幕的主要位置,總部位于圣地亞哥的SEO公司Ignite Visibility通過調查發現,在移動設備上,用戶更喜歡點擊閱讀購物廣告。
另一方面,亞馬遜同時也承載了搜索引擎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客戶直接繞過搜索引擎,直接在亞馬遜上搜索商品。根據PricewaterhouseCooper 2018年的調查報告,有14%的用戶只在亞馬遜上進行購物。
谷歌焉能不急?它已經將亞馬遜列為最大的競爭對手。2017年2月,Google 母公司Alphabet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年度報告,詳細地列出了在各個領域的競爭對手們,其中,亞馬遜居于首位,而且還在不同領域中總共出現了四次。
谷歌也進行了反擊,在2018年3月份推出了Shopping Actions功能,與Target、沃爾瑪、家得寶、好市多等在內的多家零售商合作,客戶能輕松通過 Google Assistant 和Google Search等平臺,將其有意向購買的商品添加到 Google Express“通用購物車”中,從而促成下單與購買。
但是,與亞馬遜全球抗衡,最直接的方法還是投資布局電商。谷歌的目光投向了亞洲,這里中產階級迅速增長,但零售、金融和其他領域的基礎設施匱乏,已經成為中美互聯網巨頭的主戰場。
京東的全球化
相比于競爭對手阿里,京東的國際化進程可以說是遠遠落后的。京東的重點首先在東南亞,以投資并購為主,如2017年領投越南電商平臺Tiki.vn、和泰國尚泰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等。
2018年,京東在國際化的目標上逐漸明晰。劉強東在2018年春節的內部信中表示:“泰國、印尼等地業務將全面鋪開,在紐約,澳大利亞和米蘭的地區辦公室即將迎來揭牌,在歐洲、美洲的業務也將開啟全新的篇章。”
東南亞之后就是美國,據公開消息,京東表示將在2018年下半年將進軍美國市場。從美國西部的洛杉磯開始,采用自建物流中心模式。京東在物流和庫存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結合在谷歌的市場影響力,雙方可謂強強聯手。
(來源:ePanda出海中東)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