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美國歷史最悠久(149年)的帽子制造商Bollman Hat公司花了100萬美元將其在中國的Kangol制帽廠搬到了美國。但是由于美國的勞工成本較高,該公司的利潤一直在下降,現在他們生產的每一個Kangol袋鼠徽帽都處于虧損狀態。
Bollman Hat公司在2016年沒有為員工提供分紅,這是該公司在31年來首次未能給員工持股計劃做出貢獻。
位于亞當斯敦(皮特凱恩的首府,隸屬英國)的工廠負責了約20%Kangol的生產,其余的工廠分布在英國、意大利、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和越南。
Bollman在2001年收購了Kangol。
像塞繆爾·L·杰克遜、布拉德皮特和格溫·史蒂芬妮這樣的名人都是Kangol帽子品牌的粉絲。去年,Bollman把位于中國的工廠搬到了賓夕法尼亞州,該公司的高管聲稱,這是為了給美國制造業創造就業崗位。
但勞動力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等原因,讓這家擁有149年歷史的Kangol公司正在走下坡路。
Bollman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Don Rongione表示:“這肯定比我們以前想象的挑戰要來得更大?!?
Bollman希望一旦美國工人熟悉了制作Kangol帽子的流程時,產品會有更快的周轉速度。而Bollman所經歷的這些挑戰也說明了為什么最初勞動密集型服裝制造業會離開美國。
自1990年以來,美國服裝制造業的就業率下降了85%,這是所有制造業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降低成本的服裝公司紛紛將工廠轉移到亞洲,以尋求廉價勞動力。Bollman在賓夕法尼亞州需要為每個工人每小時支付約11美元,而在中國為2.6美元。
在一個趨勢快速變化的行業中,“產品的交付速度至關重要?!盧ongione說。
其他美國服裝公司也試圖在這方面變得更靈活。據美國服裝鞋業協會統計,自2009年以來,美國服裝生產增長了50%。這是因為一些鞋類和服裝制造商決定接受更高的勞動力成本,以換取更多的庫存控制權,并更加靠近其美國客戶。
例如,美國人氣戶外休閑鞋品牌KEEN在2010年開始在波特蘭的工廠開始生產鞋子;運動服裝巨頭Under Armour去年在巴爾的摩開設了一家高科技研究中心。
Bollman的供應鏈高級副總裁Nate Herman表示:“顯而易見,如果你在美國有一家工廠,你就能更容易對市場趨勢做出反應,產生小批量的產品,并將產品快速上市?!?
根據Reshoring Initiative(一個致力于將工廠崗位帶回美國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去年,本地公司回歸以及外國公司投資所創造的制造業就業人數,在近幾十年來第一次超過了因美國公司遷往海外造成的失業人數。
然而,雖然越來越多的自動化使得在美國生產變得更便宜,但需要的工人數也減少了。因此,即使服裝制造商紛紛推出更多美國制造的襯衫和鞋子,該行業正在流失的職位也比它正在創造的就業機會多。去年,就業人數只超過了13.1萬人,遠低于1973年最多時候的140萬人。
此外,97%以上的美國服裝仍然由國外生產。
紐約時裝技術學院的Steven Frumkin表示:“時代變了,由于生產效率和設備改進的原因,這個行業永遠不會雇用跟以前一樣多的人?!?
但Bollman仍然認為它可以靠美國工人和古老的生產方式取得成功。
Bollman通過Kickstarter籌集了超過10萬美元,將數十臺針織機從中國運送到賓夕法尼亞州,然后翻新了這些已經用了近80年的古老機器(用于編織Kangol帽子使用的面料)。美國工人也不得不需要學習如何縫制、刺繡和塑造出獨特的帽子。作為其流行款式之一的Wool 504,零售價為48美元。
搬回美國近一年后,Bollman每頂帽子的整體成本仍然是其在亞洲的兩倍,部分原因是賓夕法尼亞州的工人無法在一天內生產出同樣多的帽子,因為他們的經驗還比不上原本在中國工廠的工人。但是,帽子的成本原本是在亞洲的三倍,該公司表示其生產效率還會持續改善。
歷史悠久的Bollman幾乎生產過各種風格的帽子,從軟氈帽、porkpie帽到圓頂禮帽和貝雷帽,逆境對它而言并不陌生。在過去十年,來自國外的競爭使其賓夕法尼亞州的工廠被迫裁員,而Bollman的國內生產量也從2005年的320萬只下降到去年的約46萬只。這個經歷促使Rongione啟動了一個“American Made Matters”倡導團體,鼓勵美國消費者購買美國制造的產品。
Bollman在2001年收購Kangol時已經將生產已經搬到了中國。
Rongione表示,Bollman必須開始依靠美國制造的Kangol帽子盈利,否則它最終必須將工廠再次轉移到海外。但CEO說他仍然樂觀。
榮基說:“目前我們還沒取得成功,但是我們很有信心能在將來取得勝利?!?
(編譯/雨果網 康杰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