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復蘇短時間無望,中國外貿在某種程度上迎來了小訂單時代。再加上傳統供應鏈扁平化,直接銷售給終端客戶和緊靠客戶端的零售商將越來越普遍。企業在面對“小訂單”時,存在原材料和物流成本比較高的問題,要怎樣才能化劣勢為優勢呢?
“小訂單時代”下化零為整,提高利潤率
目前就連歐美大客戶的訂單也開始由大變小的時候,“小訂單”無疑已成當前國際市場新出現的采購潮流。
面對越來越多的小訂單時,企業應該怎么調整策略,形成一套自己的外貿方案呢?川琪貿易有限公司CEO鄒曉源從事了6年速賣通,2年亞馬遜和1年wish,他告訴雨果網,現在很多小B賣家沒有正確認識到“小訂單”的優勢,只看到小訂單高成本、高要求的問題,這是片面的。
“面對小訂單存在的問題,我自己也遇到過。我就是做Annda原創圍巾的,但是大的訂單需要一百匹布,廠家進貨后可以一次性消化掉;但是我們這種小的訂單,原材料就會有庫存,造成積壓。但是,這種小批量訂單的發貨形式操作起來更加靈活,能滿足客戶的特殊要求,當然,利潤也就更高一些”鄒曉源表示。
不過,因為訂單量小,賣家也可以采取拼單的方式來降低成本。比如新款出售,一位客戶需要五百條,另外的客戶需要一千條,賣家就可以將幾個客戶的單拼在一起,就相當于十幾、幾十個小B賣家一起購買并且可以一同發貨,降低貨物成本的同時,還能降低物流的成本。
推動品牌化發展,產品內容很關鍵
對于國內品牌來說,近些年一直提倡中國“質”造,或者是中國“智”造,總體而言就是品牌化與創新化,注重產品的品質,但是如何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順暢,也是一門學問啊!
鄒曉源認為國內產品知名度不高,在銷往海外的過程中,遠沒有海外產品暢銷。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海外的產品很注重產品的各個環節,在包裝、款式、設計、宣傳力度、營銷角度幾個方面都會面面俱到,精益求精。因此建議國內企業在將產品銷往海外的過程中,往這些方面繼續發力。
此外,不論是做進口,還是出口,都應該以產品為王,畢竟最終吸引消費者的還是產品本身。
鄒曉源強調現在是一個產品過剩的年代,產品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賣家需要將自己的產品的內容做的更加豐富、新穎一些,未來要做一個有人情味的產品,這也是營銷的核心價值理念。
未來市場趨勢,“小而美”占大頭
訂單碎片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至少對絕大多數中小外貿企業來說就是如此。那么在訂單碎片化的市場趨勢下,小B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力呢?
按照鄒曉源的說法,小B目前發力小而美是可行之路。而且,他認為,未來小而美市場必將是大趨勢,精品化、私人訂制服務將更具有潛力。
此外,鄒曉源指出,中國產品必須走品牌化經營的道路,其中小而美產品就代表著產品線的精簡,更是單位產出高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道路。
(文/雨果網 涂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