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爾瑪入股后,對于1號店的發展規劃和創始團隊之間始終有出入,沃爾瑪在乎的是有實際的利潤,而1號店卻一直在燒錢。隨著創始人于剛的離去,1號店曾經靠沃爾瑪的大樹快速成長而隨后又掉隊一落千丈。
昨天下午,據業內很多微信群內都在瘋傳一條消息,沃爾瑪400多億賣掉了1號店,接盤俠是京東!
當然,這種投資買賣的事情在沒有官方正式發文前,可以向外界做任何的辯解。我們不用去糾結這樣的消息什么時候去坐實。但至少有幾個問題,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被沃爾瑪為什么要賣掉1號店。
沃爾瑪從2011年開始染指1號店,到15年收購剩余股權絕對控股,期間不斷曝出沃爾瑪與1號店運營理念不一致、員工排隊離職、出創始人出走等消息,到了今天曝出賣掉,沃爾瑪對1號店的整合宣告徹底失敗!
美國消費市場的疲軟,激發了沃爾瑪在中國的野心。只不過,1號店交出的成績并不能讓他滿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拖垮了沃爾瑪整體的業績。賣掉可能已是最好的結果。
1號店與沃爾瑪的前世今生
1號店創立于2008年,定位于B2C模式的網上超市,主營日化、食品、快銷等品類。2008年1號店銷售額為417萬元,第二年該數字就翻了11倍,增長到4600萬元,到2011年的時候1號店的銷售額達到了27.2億元,成為中國排名前十的電商品牌。
在銷售業績增長的同時,1號店還引入了更多資本的加入。2010年5月,中國平安集團出資8000萬元收購1號店80%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平安整合1號店未果后,逐步將1號店控股權轉讓給了沃爾瑪。2011年5月,沃爾瑪首次染指1號店,當時占股17.7%;2012年8月,中國商務部批準沃爾瑪對1號店的控股增至51.3%,至此這個美國超市巨頭成為1號店最大股東。而在此過程中,包括于剛和劉峻嶺在內的1號店管理層及其員工股份被嚴重稀釋,所占股份僅剩下11.8%。
據《2015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上半年十強榜單》的數據顯示,1號店的市場份額在逐年下降。截至2015年6月,1號店市場份額排名第六位,僅為1.5%左右。1號店在幾年的時間內被蘇寧易購等迅速超越。
沃爾瑪入股后,對于1號店的發展規劃和創始團隊之間始終有出入:一、沃爾瑪重視中國的線下市場;二、相比門店,沃爾瑪更加重視集群效應的商業地產模式;三、該模式下,網上商城將是最好的O2O聯動模塊。
在這些布局里,1號店更多的是一個參與者,但不是主角。沃爾瑪通過1號店更多的是摸索通過互聯網觸達中國消費者的路徑,以及供應鏈線上線下磨合的方式。
而這也為于剛和劉峻嶺的出局埋下了伏筆。大股東急著將一號店沃爾瑪化,創始人的股權一再被稀釋,原本創業團隊的氣氛逐漸消失,這直接導致了于剛和劉峻嶺出走。
1號店一直嘗試向綜合性電商平臺轉變,但最終效果也不盡人意,電商市場大局已定。1號店自身品類的擴充并沒有獲得沃爾瑪的支持,沃爾瑪對線上和線下的平衡策略做得很到位,堅決不讓線上的1號店影響到自己線下業務的推進。
1號店正逐步退化為“上海店”,其市場范圍一直在收縮,全國范圍的影響力日漸減弱。而沒有空間制約的B2C電商業態是很難“守住”的,不可能像實體店那樣,存在空間緩沖帶,要考慮商業選址、店長培訓、供應鏈等一系列長周期工作。
無論“北伐”,還是“打過長江去”,都不可能繞開上海,所以一號店“守土”成本會很高。
二是,市場格局固化。目前看,實體零售商自建平臺做B2C電商業務基本都處于虧損,也都在紛紛轉型O2O方式做電商業務。整個B2C市場,形成了阿里系、京東平臺的兩家“贏者通吃”局面。流量成本很高導致切入這個市場的機會已逐步散失了。
三是,市場增速下滑,估值下行。整個中國B2C電商行業的市場增速在下滑,這意味著市場開拓的成本、代價很高,“邊緣”B2C平臺持續運營所需資金很大,虧損可能擴大。
舉個例子,京東富于侵略性的“燒錢”搶占市場的行為,發生于3C、家電市場自然增長空間好的時候。看這幾年蘇寧的銷售體量,去除通貨膨脹等因素,其實沒多大變動,沒增長什么,也沒減少什么,還是那一塊市場,只不過市場的增量空間主要被京東“拿走了”。擴張、“燒錢”發生于自然增長“紅利期”的成本更低、成功概率更高。
市場增速下滑也意味著行業估值的下行壓力增大。就在一年前,要收購一家垂直類B2C平臺,這個平臺運營方開口就會要2倍PS(市銷率)估值以上,否則免談。而現在,若還是這樣說,那就真的不要談了。
中國市場的變化速度太快,1號店早前看起來還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現在“砸手里”的風險卻在大幅增加。賣掉,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新任中國執行官Dirk能否拯救業績低迷的沃爾瑪?
4年調整期后(高福瀾加柯俊賢任期),沃爾瑪中國迎來了新任領導人,Dirk Van Den Berghe(以下簡稱Dirk)將于8月22日正式上任中國。
從沃爾瑪官方的介紹看,“他曾在食品零售商——比利時德爾海茲集團供職15年,并幫助加拿大沃爾瑪鞏固了食品業務,以及強化了尤為成功的非食品運營。”
所以,他看起來像是一位“全能冠軍”。
沃爾瑪在中國市場,雖然表面看銷售額有所增長,但市場份額從2009年開始持續下滑至4個多點。主要競爭對手大潤發的銷售額、開店數、市場份額等多項指標將其全面壓倒,永輝、步步高等后起之秀亦步步緊逼。
市場形勢對于沃爾瑪極不樂觀,甚至連小弟級別的永輝都喊出了要替代沃爾瑪進入行業三甲。原本預期到2016年要開出480家門店的目標更遙不可及,柯俊賢在2015年減少關店數量,賣場下沉三四線以及山姆店開始發威,然并卵。
沃爾瑪要打好翻身仗,在鞏固完北美的基本地盤后,必須發力中國市場,歐洲市場和南美市場短期基本回天乏力。要破局中國市場必然要有大將出馬,因此,在加拿大大開殺戒的Dirk成為首選。柯俊賢在完成收回華潤手上的沃爾瑪股份以及賣掉1號店后,則順水推舟去回爐拯救更不景氣的英國市場。
中國市場已經由區域交鋒走向全國爭霸的格局,各地有望稱雄的企業都在伺機擴張,市場集中度不斷加強。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供應鏈建設成為作戰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各地的物流配送中心、冷鏈建設等軍備競賽也不斷升級。沃爾瑪中國原有的一些優勢早已不在,再造沃爾瑪中國,重新西化加強攻擊力勢在必行。
當Dirk空降亞洲親自指揮作戰,使得整個亞洲零售局勢變得不穩定,戰火硝煙開始籠罩。在Dirk到任前,伴隨著山姆會員店加速擴張等吹風會突然開始在媒體界集中出現,新一輪軍備競賽又將拉開序幕。
京東為什么接手1號店?
紫藤園張陳勇點評:京東400億收購一號店,如果是真的,我覺得對于沃爾瑪而言是甩掉包袱,原因如下:
1、一號店的業績13年是115億,之后沒有對外公布,據說13年前的業績依靠平安內部采購和平安送購物卡給客戶,平安把一號店賣給沃爾瑪后,內采支持降低,業績實在不好對外公布。
2、沃爾瑪線上業務在美國僅次與亞馬遜,但一號店在國內排名已經跌出前5,看不到逆襲的希望。
3、網上超市這個定位本身也有問題,據說天貓超市15年銷售100億,虧損10億,配送包裝成本實在太高。定位網上超市的一號店也面臨同樣問題。
4、沃爾瑪中國換帥,經營思路轉換,新官上任,沒有必要背前任的包袱,還是賣掉干脆。
筆者認為京東400億收購一號店不太劃算,對于京東的意義應該有這幾條:
1、天貓超市給京東的壓力太大,天貓超市15年在北京撒錢,搶了京東不少客戶,自營快消品雖然虧損,但發展新客,提升復購效果還是很明顯。
2、一號店的大部分銷售額來自上海,上海用戶多,訂單密度高,如果京東收購一號店,那么在上海的市場占有率會顯著提高。
3、京東一直不重視超市,15年并沒有超市頻道,受到天貓超市伏擊后才開設了京東超市頻道,京東超市仍然屬于消費品事業部,在京東內部地位不高。但最近京東超市已經開始獨立對外發聲,收購一號店可以看成京東重視超市頻道的戰略轉變,這有點手忙腳亂的意味。
3C、服裝等品類已經被證明適合線上銷售,網上超市做為大平臺的吸客器還好,獨立生存太艱難。最近2年京東到家、多點等想依靠近距離快速配送實現快消品線上銷售,但各種嘗試還是基本失敗,對于快消品到底如何與線上結合,目前看還有2條路:
1、聽說盒馬鮮生單店每天線上超過1000單,客單價40元,毛利率30%,每單配送成本5元,如果這數據是真的,那么這個模式絕對值得快速復制發展。
2、別搞送貨上門了,把社區超市變成線上平臺的引流器,用APP把線上平臺、社區商家聯盟、超市三者緊密結合,融合互促,疊加高頻,構建社區O2O綜合平臺。想了解這個模式的讀者可搜看“零售O2O居然能吃掉淘寶京東”一文。
網友何磊:京東最近的日子非常不好過,第二季度的財報,同比虧損非但沒有收窄,反而加大!極重的自建物流模式,多年連續虧損的讓資本市場擔憂!從京東營收來看,傳統強項的3c領域增速放緩,海外購,消費品領域做的差強人意,這個時候收購一號店無疑是一筆不錯的投資。
一號店定位網上超市,靠高頻的快消品起家,客單價不高,無法攤薄高昂的流量成本,而京東的主營3c業務卻是低頻、高客單價,對京東來說,最好的提升客戶復購的品類無疑是快消品,京東超市聯手一號店,無疑可以占據高頻的線上快消品大半份額,對京東現有業務也有疊加效應!
網友若水:徐新在前不久一場會議上說,生鮮電商是最后的堡壘。京東在城區的占有率已經很具優勢,現在往農村地區擴充,而農村電商僅做工業品下行未必干得過淘寶。一號店是個好平臺,可以直接嫁接農產品上行。這倒是突破口,也是政府最需要的。
從品類上來說,京東在3C數碼百貨等品類已經很成熟了,但生鮮一直是他的短板,京東長項的分倉+自建物流對于生鮮卻并不適合,一號店在生鮮領域有極強的行業地位,一號店的特產中國比淘寶的特色中國落地多了,是目前國內垂直電商平臺原產地概念玩的不錯的。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