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雙十一”的網購狂潮剛剛過去不久,中國消費者現在又被卷入一場新的購物風暴,這就是美國的“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五”是指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五,也就是感恩節的第二天。因為在歐美的傳統賬本上,紅色表示虧損,黑色表示盈利,而感恩節之后的這一天圣誕采購季的開始,各大商家都開始打折促銷,“黑色星期五”由此得名。雖然遠在中國的消費者沒有辦法到美國參加搶購,但電商平臺卻給了他們從地球另一端參與這場“大搶購”的機會。有喜歡海淘的人士告訴經濟之聲記者,這時候去買國外的產品,價格更有優勢。
國內特賣電商平臺唯品會公關副總監張丹表示,他們在“黑色星期五”的活動中為消費者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折扣:
張丹說:“我們肯定會提供最優惠的而一個促銷力度。我們有18元、38元、58元三擋的一個團購的玩法,平時可能要138元的東西這次只要18元就能買到了。整體上價格競爭力肯定比以往要大一些?!?
與國內消費者在網上過“黑色星期五”不同的是,美國消費者都是在大商場里度過這瘋狂的一天。這就是“黑色星期五”和“雙十一”最大的不同。
在歐美,“黑色星期五”當天早上的商店開門時,大排長龍的消費者們會潮水般涌入、沖向早就看好的打折商品,大肆采購一番。這些人通常從前一天的夜晚開始排隊,甚至更早,他們自備糧食就是為了在這一年中最大的折扣日買到心儀的產品。海銀資本合伙人王煜全認為,這種不同,是中國兩國人民不同生活方式造成的,因為美國人都是住在郊區,一家一戶,獨門獨院。如果像中國的電商一樣用人力送貨,成本就太高了。而中國的消費者住的都是小區樓房,可以集中送貨。
雖然美國也有很多人選擇在網上購物,但是更多的人喜歡去商場——那種搶著奔到寫著大大的“50% off”的牌子前,抱起自己心儀了很久的電視機、游戲機、平板的喜悅,或者晚到一步的遺憾,絕對是在線上購物無法比擬的。
有消費者說,去年她在沃爾瑪里隨手拿起一個打五折的索尼條形音箱,發現竟然是最后一套,旁邊一個大叔看著她的購物車里那個高高的包裝盒,知道是最后一套后的那種又羨慕又嫉妒的眼神,簡直讓她喜悅感爆棚,成為她至今都和感恩節掛鉤的深刻記憶。
有數據顯示,超過1.3億美國人會在“黑色星期五”購物——這也成和火雞、家人團聚一樣,成為了美國感恩節的一項傳統,并且還在英國等國家蔓延。
但是,有趣的是,“黑色星期五”正在變得名不副實。激烈的競爭讓商家們開始競相提早打折的時間,延長促銷周期,于是,在感恩節前幾周,商家就開始有了折扣。而“黑色星期五”開始的時間也漸漸變成了周四,也就是感恩節當天的傍晚。
而在周四幾點開門,也成為了商家們的一場角力,比如梅西百貨下午6點開門,Target超市同樣是6點,而百貨商店J.C. Penney在今年做出了一項大膽的決定,下午3點就開門了。這也讓這個家商店外面排隊的人群比其他家都要長。因此有人開玩笑說,黑色星期五還沒開始 美國人民就把商場搬空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搶購的人群當中,還有不少來自中國的買手們,他們在“黑色星期五”穿梭于美國各大商店,幫助國內的消費者去搶購商品。買手小陳告訴我們,他們還會與國內的跨境電商合作。
在大洋彼岸,美國人民在商場里歡樂,而中國的剁手族們則是在電腦前興奮地滑動鼠標。海銀資本合伙人王煜全表示這種情況今后可能會發生改變,無人機的應用有可能讓網購變成美國的主流消費方式。
王煜全:“亞馬遜現在在試驗無人機送貨,已經做了很多次試驗了,未來這會成為美國網購的一個優勢。你住在郊區,家家戶戶門口都有個院子,電商只需要用無人機把貨丟到院子里就行了。因為未來電商的送貨自動化,中國可能反而不如美國?!?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