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去各種各樣的商店購物,但是手機上卻很少有購物app,他們更喜歡把手機空間留給類似Facebook和Google Map這樣的app,然后要購物時再去網站上購買。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沃爾瑪推出了比價工具,利用消費者的購物心理,比如喜歡優惠,從而吸引了更多消費者使用app。不僅是沃爾瑪,Kohl的app也是圍繞消費者的這種心理而設計的。
雨果網從外媒近日的報道中了解到,據comScore的報告顯示,截止至2015年6月,沃爾瑪app的用戶數量達到2200萬,僅次于亞馬遜和eBay,成為了最受歡迎零售商app之一,而且同比增長率超過400%,將超越eBay。
據悉,隨著去年8月沃爾瑪發布比價工具Savings Catcher后,沃爾瑪app的用戶一躍達到1400萬,而且就在這個工具推出的前一個月,app用戶數量僅為400萬。這個比價工具可以掃描用戶的收據,比較沃爾瑪和其他零售商的商品價格。
通過app這個比價工具,如果消費者發現其他零售商的價格比沃爾瑪低,消費者就可以獲得這部分差價的電子禮券。
“每周消費者仔細地看過15張傳單,就為了到商店買到最優惠的衛生紙。”Walmart.com負責用戶體驗的副總裁Helen Vaid表示,“所以我們想到,如果沃爾瑪讓消費者每次走進商場都不再需要花費時間比較價格,那會發生什么結果呢?”
這個結果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效益,現在不再是每周查看其它零售商的價格,消費者習慣每次購物后訪問沃爾瑪的app,查看他們節省了多少錢。
沃爾瑪正在利用消費者這種心理來設計其它功能。比如它正在測試app的一個新功能,當消費者進入沃爾瑪的停車場準備提取網上訂單時,按下按鈕就能提醒沃爾瑪員工,讓他們在顧客到達前準備好訂單。
不過app用戶增長已經慢下來了。零售商必須不斷提高app質量,以便能在用戶的手機中獲得一席之地。
“消費者不可能下載多種零售app,除非真的需要用到,”Kohl的數字技術執行副總裁Ratnakar Lavu表示。Kohl第一個版本的app只圍繞購物來設計,結果沒有吸引到很多用戶。
去年當Kohl重新設計它的app時,為了讓消費者習慣使用app,它主要圍繞優惠券這個因素設計。新版app有一個錢包,里面有三種不同的優惠券:每次購物獲得的優惠券,返校購物季或者其他購物季時的優惠券,以及消費者在Pinterest上分享產品等一些行為獲得的積分。
一旦優惠券快到期,app會推送提醒消費者在優惠券失效前用掉,這樣能讓消費者定期使用app和去Kohl商場。“這都是為了創造一種緊迫感。” Lavu表示。(編譯/雨果網 張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