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論是好是壞,“黑色星期五”已經變成美國的傳統節日。在過去的十年中,那天對于零售商而言是非常忙碌的,他們甚至因此修改零售商業策略,縮短感恩節晚餐時間。今天我們回顧一下“黑色星期五”是如何形成如今的影響力的,也預測一下未來的發展趨勢。
雨果網根據外國媒體的報道了解到了“黑色星期五”的歷史、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
“黑色星期五”的歷史
“黑色星期五”一詞最先于20世紀60年代在費城提出,形容感恩節后的第一天街上行人眾多,交通擁堵。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零售商們開始在這段時間實行季節性的打折促銷。甚至對于有些零售商而言,從一月到十一月是虧損的,但從感恩節的第二天開始,利潤增加并回歸正數。但是直到2000年代末,商人們才開始在感恩節后的第二天凌晨4點到5點開門,此時“黑色星期五”才正式產生。即便如此,幾個主要的零售店,例如:Target、Macy's和Best Buy,直到2011年才加入凌晨開店營業的大軍中。第二年,沃爾瑪等也開始在感恩節當天晚上8點開始開門營業。到2014年,零售店開始在感恩節當天下午5點開始營業,并刺激了連續兩天的購物狂歡。
“黑色星期五”的商業模式
這個被零售商們發明的節日是怎么取代美國的傳統節日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采用限時的打折促銷吸引消費者。商店虧本銷售這些商品,希望吸引消費者購買其他折扣更低的商品,雖然這些折后的商品與平常的價格相比很便宜,但是商家還是有賺的。
許多商家發布“黑色星期五”的廣告,提供優惠券,但是提供網上在線服務。有些商家一直吊足消費者的胃口,直到最后一刻才在官網上公布產品的折扣信息。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2年,美國消費者在“黑色星期五”當天消費總額從450億美元猛增至590億美元,2013年稍微下降到574億美元,而2014年,則為509億美元。數據的下跌意味著購物狂歡有降溫趨勢。
“黑色星期五”的未來發展
“黑色星期五”銷售總額的逐年下跌,原因之一是網購的崛起。根據comScore的報告,美國在感恩節和“黑色星期五”兩天網絡銷售的收入從2010年的10.6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25.1億美元。與總的銷售數據相比,雖然這只是很小的部分,但這表明了很多消費者厭倦了在實體店排隊,也想爭取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共享感恩節晚餐。
同時,諸如亞馬遜等電商也開始重視“黑色星期五”當天的促銷,這無疑給實體店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一方面,他們的定價不能比網上的價格低,另一方面。他們必須與其他實體店實行價格競爭以吸引消費者。因此,有些商家甚至很早的時候就推出很低的折扣,反而降低了總體影響力。AlixPartners的總經理David Bassuk對《財富》雜志的采訪中就說“商家的這些行為不僅降低了消費者的興奮感,而且還使得黑色星期五不再是現象級的節日。”
吸取的經驗教訓
雖然在未來的幾年,消費者仍然會在黑色星期五那天大量購物,但是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它的風采將逐漸褪去。傳統的實體店投資者們需要認識到:因為每年的11月和12月是銷售最好的時期,一旦這段期間的銷量下降,那么其利潤將會受到巨大沖擊。與之相反,例如亞馬遜和eBay等其他電商則會在網上大肆延續這一購物狂潮,利潤也隨之增長。
這是巨大的商業機會,將會顛覆互聯網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人們可以足不出戶,也徹底顛覆了人們的消費模式,最開始認識到這一變化并抓住機遇的人會獲益頗多,專家稱這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商業機會。(編譯 雨果網/唐燕 譯審 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