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華財經在線》4月14日報道,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Austrade)東亞發展中市場總經理凌德智(David Landers)近期鼓勵中小型企業看準時機,把握機會,開拓中國市場,且告誡稱澳中小型企業如不及時覺醒,“將錯失當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據澳國家統計局(ABS)數據顯示,2012-13年度,在中國投資辦廠的澳大利亞企業有5,638個,總值達7,700萬澳元。凌德智稱,對澳大利亞中小企業而言,中國電子商務業務擁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對于所有將新市場鎖定在“亞洲新顧客”的企業而言,這是個值得考慮的關鍵因素。
據澳貿委調查顯示,亞洲富有消費者收入平均高達2萬-5萬澳元。凌德智表示,這些潛在客戶不僅富有,而且有著極高的消費需求,非常注重產品安全問題,且近來更加熱衷于網上購物。中國2014年的網絡銷售額達4,000億澳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絡銷售額將飆至7,000億美元左右。他表示,中國目前有6.32億移動網絡用戶,在此基礎上,電子商務業務在中國的發展勢不可擋。中國移動網絡用戶的數量之大、范圍之廣令人“難以置信”。
目前中國電子商務的增長速度為120%,不過凌德智表示,該增速只會越來越快,因為目前近5億中國人還沒用上互聯網。凌德智指出,澳貿委之前在中國網絡購物平臺“一號店”和“京東”上開展的促銷實驗項目近期取得巨大成功,這表明澳大利亞商品在中國市場有著強勁需求。
凌德智給準備進軍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中小企業提出如下建議:
1. 慎重選擇經營模式:企業既可通過捆綁網購平臺例如京東商城來經營電子商務業務,也在阿里巴巴自主經營。企業必須慎重選擇到底使用何種經營模式。
2. 制定網外營銷策略:
許多中國消費者目前無法使用網絡,因此除網絡營銷以外,企業還需策略進行線下銷售,應考慮如何使電子商務合理嵌入企業的整體營銷策略。凌德智認為,在中國僅靠經營電子商務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3. 及時配送商品,嚴格遵守法規:商品配送和兩國規章制度差異是澳大利亞中小企業目前所面臨的障礙。進口許可、質檢和測試、監管機構審批、標簽在華兼容性、商品入境和退貨等都是這些企業需要考慮的因素。企業還須保證商品來源可靠,并向在線供應商確保貨物“隨訂隨送”,決不存在拖延缺貨現象。
4. 調整商品類型,順應目標市場:中小企業須對商品類型做出調整,使之迎合中國市場需求。企業還要對商標做適當修改并推廣,使之順應中國網絡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