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供應鏈前置是大健云倉提出的概念,本系列通過5個章節進行了介紹和闡述。前面兩章著重講概念,本文是第三章,解釋為什么供應鏈前置是買賣兩方(Seller和Buyer)的雙贏。
請點擊此處查看本系列其他文章。
先舉一個例子,同一款產品在美國的電商市場上有3個零售商。這種局面其實很常見,例如,同一個產品做了多個OEM客戶。
零售商A:預計銷量是10,上下偏差3。
零售商B:預計銷量30,上下偏差9。
零售商C:預計銷量20,上下偏差6。
每個人都面臨這樣的決策:備貨少了,少賺錢;備貨多了,利潤被庫存吃掉很大一部分。
但是問題來了,家具這種大件非標品,有無可能ABC三個人的銷量都上浮達到預期的高點?答案是很難,因為市場總的需求相對固定。
如果這3個零售商,放棄自己備貨,而他們的供應商提供了供應鏈前置的業務,那么供應商可以只準備60+9(介于0-18的數)個庫存來讓所有零售商都不用擔心錯失銷售機會。這是庫存風險的匯聚效應。
讓我們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像買保險?以讀者比較熟悉的車險為例,車險總體上讓保險公司賺錢,但是每個車險購買者感覺“被剝削”了嗎?大體沒有,車主基本有主動買保險,買了才舒坦的感覺。
再舉一個例子,甲是供應商,乙是甲的大客戶。他們之間的業務以前是乙向甲下單,通過OEM的形式來交易。
(1)點對點的交易量很大,沒有任何起訂量的問題。
(2)雙方的資金都充裕,不考慮資金支持、資金成本的問題。
(3)雙方都是大企業,都有供應鏈管理、美國倉儲物流管理的能力。
現在甲拋出了一個方案,乙可以把自己2022年的產品根據銷售的確定性分為兩類:確定組和猶豫組。
猶豫組可能是比較差異化的產品,或者比較新的產品,于是銷售量不是很確定。
確定組:乙繼續向甲下OEM訂單。
猶豫組:甲來做“供應鏈前置”,購買甲在美國的現貨就行了。乙只需要向甲提供銷售計劃,乙不需要承擔長期庫存風險。
當然猶豫組的價格不能繼續是OEM的定價了,因為上述3點假設,乙也不會作出任何非理性的讓步。
成交價公式:供應鏈前置報價=FOB價格+國際物流/倉儲的成本+乙評估的風險的價值
什么時候上述交易能夠順利達成?是同樣的庫存,甲評估的風險價值,低于乙評估的風險價值時。
如果雙方都理性且客觀,大多數時候甲持有庫存的風險低于乙,原因也非常簡單,甲有更多銷售渠道,提供了如第一個例子所述的風險匯聚效應。
更棒的部分還在后面。甲不止提供了乙原本打算都買的產品,還另外提供了最近研發的新產品,讓乙沒有風險的去嘗試。
更更棒的部分還有。在供應鏈前置的情況下。乙希望降低風險(也就是降低成本),這就讓甲有了更“正義”的理由來提出:我要銷售自己的品牌。
就大件產品來說,品牌出海的主力方式是,以供應鏈前置為基礎的品牌出海,抱著OEM不放的品牌出海就是個偽命題。
兩個例子講完,回到大健云倉的交易場景。雙贏的兩邊各自贏了什么?
1、更好的利潤
你沒看錯,雙方都贏得了更好的利潤。
如果讀者學過國際貿易就知道,產品能力、流量獲取能力作為跨境電商的兩個核心能力,Seller和Buyer的交易存在“比較價值”差異。
2、Seller有產品主動權,Buyer有更“輕”的業務模式
Buyer拋開了起訂量、專業知識、資金投入等供應鏈管理的束縛。更輕的業務模式。更集中的業務,專注于流量獲取,客戶服務等環節。
Seller握緊產品的主動權,讓“產品研發”有更確定的反饋,產品成為了促進銷售更明確的抓手。
3、Seller有更豐富的渠道,Buyer有更豐富的產品
這個問題其實更容易回答:為什么這個社會需要批發?D2C說的很多,但對于非高頻消費的大件非標品,并不是最優的模式。
4、品牌出海
品牌出海的前提是產品出海,品牌的基礎是自己定義產品。是不再銷售產能,改為銷售產品。
大健云倉的“秘密”不是簡單的分銷,而是“分工”,以及在分工基礎上的雙贏。
無論您是Seller還是Buyer,理解了這一點,趕緊開始在平臺上積極的對接你的合作伙伴,擁抱雙贏吧!點擊此處咨詢。
(編輯:江同)
(來源:大健云倉)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雨果跨境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