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水電費上漲、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而政府審批程序更加繁瑣,在澳大利亞經營中小企業的人士似乎遭了秧。根據統計局最新數據,平均每天都有44家小企業關門倒閉。
雨果網從《澳洲新快網》8月7日的報道中獲悉:統計局此次調查,將小企業定義為收入少于10萬元的企業。數據分析顯示,從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小企業的數量從原有的97.87萬個減少至96.2649萬個。這也就是說,一年間共有1.6萬個小企業倒閉。這一趨勢還不是單指某個特定區域,80%的澳大利亞地區都出現了小企業發展倒退的局面。但是,收入高于10萬元的企業則出現了增加的趨勢。
向多米諾骨牌一樣,企業的倒閉直接加劇了失業的困境。2013年以來的企業破產記錄似乎也預示著同樣的跡象。
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破產清算數據顯示,在2013年前5個月,共有4421個企業進入破產清算,達到15年來新高。分析人士施瓦茨表示:“我覺得非礦產行業早就掙扎很久了,只是礦產行業的繁榮掩蓋了這種掙扎。現在礦業繁榮逐漸褪去,就像是窗簾緩緩拉開,掙扎的現實已經無法回避?!?
他還補充說,出現小企業大批倒閉現象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找不到可以替換的融資途徑。很多時候,小企業主用自己的房產作為融資抵押,但現在經濟形勢并不景氣,如果企業主只有公寓沒有房屋,就很容易破產清算。
他呼吁澳人應多多支持小企業的產品,促進小企業的發展,畢竟小企業雇傭著全澳50%的勞動力。
澳洲國家銀行(NAB)首席經濟學家羅伯特?布魯克也指出,對于許多澳大利亞中小企業主來說,小心謹慎仍的其2013年自身發展的關鍵詞。他們就像眾多將手里余錢存入銀行的國內消費者一樣,對企業的資本充足率持有保守謹慎的態度。
布魯克說,澳大利亞采礦業的繁榮、澳元匯率的居高不下以及全球金融危機復蘇都成為國內經濟扭曲的合力因素,而正是這些因素才讓政府下決心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例如,過去4年里,澳大利亞醫療、兒童與老年護理行業就創造了大約25萬個就業崗位,而同一時期,澳大利亞制造業則失去了15萬個就業崗位。
雨果網了解到,為了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澳大利亞國家稅務局針對小企業多樣性的特點,為其量身打造了一系列納稅服務項目:對陷入短期財務困難的小企業進行上門納稅輔導;不斷改進稅務信息的報告方式,以降低企業遵從的難度和成本;幫助小企業遠離因“其他企業逃稅”而產生的不公平競爭。(編輯: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