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法國,不禁會想起塞納河畔的輕盈踱步,香榭麗舍林蔭下的徘徊,酒吧里喧嘩音樂聲中的慢酌紅酒,以及咖啡屋里呢喃的細語聲。法國式的浪漫無一例外地與鮮花、紅酒、香水、美食聯系在一起。
被譽為“西餐之首”的法國大餐,以其禮儀講究、菜品美味,而成為“優雅、浪漫、精致”的代名詞,甚至被列入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法餐中,蝸牛又是“三寶”(蝸牛、鵝肝和牡蠣)之首,幾乎是每餐的必備品。
雨果網從《國際在線報道》最近的報道中獲悉:法餐的長盛不衰讓蝸牛的消費量與日俱增,一些波蘭農民瞅準了其中的商機,辦起了“蝸牛農場”,欲在法餐的產業鏈中占領一席之地。
有數據統計,法國人每年要消費掉6萬噸的蝸牛肉,僅在巴黎,專營蝸牛食品的商家就多達500多家。起初,法國人僅食用野生蝸牛,但隨著食用量的不斷增大,以及殺蟲劑在農業的廣泛使用,野生蝸牛的數量越來越少。雖然法國人也開始進行人工養殖蝸牛,但仍存在供不應求的現象。目前,法國人食用的蝸牛95%以上依靠進口。
波蘭部分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成分跟法國勃艮第地區相似,飼養出來的蝸牛質量很好,深受法國市場的歡迎。同時,相比傳統家畜養殖,蝸牛養殖屬于低成本高回報。而且作為一項新興的養殖業,它在波蘭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幾年,波蘭的“蝸牛農場”從原先不到10家發展到現在的300多家,其中一些大型的農場年產量高達50噸,相當于500萬只蝸牛。2012年波蘭蝸牛出口量接近500噸。
目前,波蘭的“蝸牛農場”正在考慮蝸牛產業的多元化轉型。比如,最優質的新鮮蝸牛一般出口到法國,質量相對較差的加工成罐頭食品,而蝸牛蛋會被加工成類似魚子醬的醬料。除此之外,蝸牛的粘液可以用來制作美容霜等護膚品。在法國、西班牙等國,這類蝸牛美容霜深受愛美女士歡迎。
雨果網了解到,波蘭國內的蝸牛食用市場其實也是潛力無限的。早在17、18世界,波蘭也曾盛行用蝸牛制作菜肴。只不過進入20世紀后,蝸牛逐漸從波蘭人的餐桌上消失。但隨著法國大餐在全世界盛行,蝸牛又開始在一些高檔的波蘭餐廳中出現。如果這種勢頭持續發展下去,那將是波蘭“蝸牛市場”的又一個利好,同時也有利于我國蝸牛養殖業的發展及出口。(編輯: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