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出口電商競爭的日益激烈,對本土化物流服務的要求也愈加嚴苛。一直以來,跨境物流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無論是獨立站、第三方平臺或是物流服務商都在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而近年來被稱為“標配”的海外倉,似乎已被許多行業人士認為是解決物流弊端的“良方”。一時間,不少平臺方紛紛斥資建倉。比如,蘭亭集勢的海外倉從歐洲拓展到了北美,后來又建立物流開放平臺;第三方平臺的亞馬遜、速賣通、eBay等也陸續發展了海外倉業務。
海外倉:提升本土化,拓寬選品思維
依靠降低清關障礙,減少轉運流程,降低破損丟包率,以及更好地進行退換貨服務等優勢,海外倉在短短幾年內成為業界的“標配”。但更為重要的是,目前跨境電商選品方面,多數賣家還是關注在體積小、價格低的產品,對于像家具、大型LED等海外高需求的產品,由于受限于運輸條件,不少賣家望而卻步。
對于這種固定的,甚至是偏執的選品思維,東莞和旺電器馮朝輝在“雨果論壇No.7”上就曾表示,“做跨境電商的賣家,未來一定不能被限制在包裹盲區里,比如限制2KG或是體積,這樣選品思維將會被慢慢淘汰,因為把許多好的產品限制住。”
如馮總所說,現在許多郵政的大小包和國際專線對運輸物流的重量、體積等等方面都有所限制,而海外倉的出現不僅突破了以上限制,還拓展了選品品類,相對于國際快遞則降低了物流成本。
由此看來,海外倉幾乎把跨境物流中的所有痛點都解決了,還進一步提升了本土化服務的體驗度,有利于刺激客戶二次購買,難怪海外倉如此火爆。
既然海外倉有如此多的優勢,那么海外倉究竟適合哪些產品?
海外倉選品,精打細算才正確
海外倉儲費用包括頭程費用、倉儲及處理費用以及本地配送費用組成,因此對于海外倉的選品,需要精打細算一番才有用。
雨果網觀察員周洪在“雨果論壇No.4”曾做過“海外倉選品”的主題演講。他表示,選品可分為四類: A類是體積大,超重大件物品,如燈具等;B類是國內小包跨地無法運到,比如危險產品,美容美甲等;C類是日用快銷品類,還有工具類和家具;D類是國外市場熱銷的產品,批量送更具優勢。
“總的來說,海外倉則最適合A類,高風險和高利潤的產品,其他的則需要考慮。”他說,“除此之外,海外倉選址也需要重點考慮,盡量大范圍覆蓋周圍的市場。”
福禍相依的海外倉
海外倉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庫存和資金的占用,還有各國政策問題等都浮出水面。
深圳某3C賣家陳先生告訴雨果網,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跨境電商行業,原本的價格戰爭已經升級到服務競爭,本土化的優勢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了提升競爭力,我往往會將一些賣得不錯的產品放到美國的海外倉。”他說,“前期效果很明顯,在速賣通等平臺上,如果支持本土發貨是能得到一定的曝光的,訂單也確實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庫存量往往很難把握,無論是滯銷還是脫銷對賣家本身來說都很不利。另外,前期在海外倉囤積一定的貨物也讓資金格外的競爭。這還是選對品的情況下,如果選錯了,那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除了資金和庫存的擠壓外,業內人士表示,海外倉在歐美成熟市場確實值得使用的,但是在類似巴西這樣國情特殊的國家,則是有待考量。巴西市場由于稅收政策嚴格,海關也是嚴密監管,存在法律風險。即使在附近國家建倉,利用南美自由貿議協定空運貨物進入巴西也有操作上的復雜度。
“另外,產品是否符合當地質量標準也是很重要的。”該人士表示,“前段時間中國某賣家在美國海外倉的上百萬的LED產品,由于客戶投訴產品質量問題而遭到查封,也給國內的海外倉用戶敲響了警鐘。海外倉固然好,但并非是一勞永逸的做法,關鍵還是要回歸到產品本身。”
另外部分物流服務商向雨果網反映,現在歐美地區的海外倉都較為成熟,類似拉美、非洲、東南亞地區仍在籌備計劃當中。對于已經初具規模,且想要自建海外倉的賣家,他們建議如果訂單不是很多,不要過早建設海外倉,但未來一定是趨勢,即使目前增加了一些成本,然而好處也是很多的。(文/雨果網 何志勇 李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