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國務院接連發布《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和《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都在跨境電商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在不久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說,跨境電商不是簡單的“國內老百姓買國外商品”,大量的是企業進出口業務,是“互聯網++外貿”,實現實體店和工廠的發展。此外,商務部還制訂了《“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鼓勵電商快速發展的態度。
近兩三年,我國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和交易規模。據商務部估算,目前每年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上注冊的新經營主體中,中小企業和個體商戶已經占到90%以上,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逐漸在外貿訂單中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那么,跨境電商構成中,占比90%以上的中小企業在跨境電商的大潮中面臨著那些問題?就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相關企業家,他們認為,未來跨境電商行業會迎來“井噴期”,我國在發展跨境電商方面仍需從法律法規和信息公開層面健全跨境電商的生態環境。
跨境電商生態環境尚待健全
作為新興業態,跨境電商在發展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廈門華帆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成華認為,目前,跨境電商在發展中存在的最大制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海關通關和關稅壓力大。目前進口跨境電商主要有“保稅”和“直郵”兩種模式,“保稅”商品進口需交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使得進口商品的價格居高不下。而“海淘”的興起則是因為通過海外商品“直郵”交納“行郵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商品價格,但是“行郵稅”的高低因商品的種類復雜和數量過大,使得關稅界定和海關查驗困難。其次,跨境貿易中的檢驗檢疫問題。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口食品、化妝品、保健品等的準入和監管近乎苛刻,對商品備案、檢測和辦理手續時間長短問題,都會影響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再次,倉儲物流將成為跨境電商企業發展的瓶頸。在跨境電商交易中,倉儲資源不足和物流周期長、發貨的不確定性都會影響電商的發展。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跨境電商企業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目前,跨境電商的生態環境不夠健全是一個大的底層問題。一方面,當政策走向趨于鼓勵的時候,倉儲資源的缺乏導致業務開展的最底層基礎很薄弱,找不到倉庫,倉庫成本節節攀升的問題比較突出。另一方面,銜接政務信息的系統平臺尚待完善。在商檢、報關等諸多環節還有很多不夠落地的地方,這樣一來,前臺交易之后的核準以及有可能帶來的突發問題就會成為經營者的風險之一。此外,從出口跨境電商來看,目標國的法律法規,行業引導等方向性的規章和信息的透明傳播目前還沒有成體系,企業需要花大力氣才能對目標國的整體情況做了解。他建議,如果政府層面可以主導,增加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將會大大節約企業的時間成本。
傳統貿易轉跨境電商更有優勢
“消費是被供給引導的,給國內消費者多一點選擇絕不是壞事,這會倒逼我們的企業轉型升級。”王成華向記者介紹,他們公司于2014年開始進入進口跨境電商行業,并搭建了集進口商品和海淘商品于一體的電商平臺,免費為國內的進口商和海外的供應商提供商品銷售推廣服務,不斷改進企業發展戰略。王成華認為,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跨境電商行業將會迎來新的市場發展機遇,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將被激發,跨境商品消費有望快速增長,跨境電商行業發展將迎來一個井噴期。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家說,中國加入WTO的保護期即將結束,在關稅層面的回落,使一般貿易與跨境電商的差異進一步縮短。由于一般貿易的主體通常是長期經營的,有著較為良好的信譽,同時在知識產權方面也有著完整的授權鏈路,所以,傳統貿易轉跨境電商會比純粹的跨境電商優勢更大。他認為,具備大生態體系整合能力的跨境電商會有更大機遇,比如,以某個行業作為切入點,整合境外的核心品牌資源,形成一個集中供貨的大平臺,而前端則對接各個國內主流平臺。雖然在模式上仍然是B2B、B2C,但是從供應鏈端做的是跨境電商業務。
跨境電商政策應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
“比如,5月1日正式啟動的‘泛珠’四省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實現了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海關‘區域聯動,多關如一關’。再比如說廈門海關還研究實施了放行電子化,對采用一體化通關模式的貨物,企業可僅憑海關電子放行信息辦理貨物驗放手續,口岸通關效率進一步提高。此外,檢驗檢疫部門對商品實行溯源管理,特別是臺灣的產品,廈門海關和商檢在跨境這方面的政策就很高效務實,對跨境電商企業的幫助非常大。”王成華說,雖然目前國家政策支持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但是政策要真正地落實還是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在對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的保障措施上,王成華建議,希望國家在出臺政策的時候,不僅考慮到國企、大中型企業,還需要更多關注和扶持中小微企業。另外,期望政策能更進一步放開,比如更多的普通商品關稅能夠下調,檢驗檢疫部門更大幅度降低入境門檻,同時各相關部門的效率能更大程度地提升,為跨境電商創造良好的便利環境。重要的是,有關的政策要落實到位,并希望有對應的政府單位來幫助新型電商企業,多扶持少干預,給與行業充分的發展空間。